
國中天人、國中菩薩的解讀
【問】:
四十八願中,關於「國中天人」和「國中菩薩」,有些善知識根據不同的譯本,推論出:「國中天人」就是「國中菩薩」。末學心裡一直有疑惑,如果是一様的,在同一譯本裡為什麼要翻譯成不同的名稱?直接翻譯成一個名稱不就可以了。另外如何解釋四十八大願中的「他方國土諸菩薩眾」。
【答】:
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問題,我們給大家解釋一下「國中天人」與「國中菩薩」。
在經典中,我們常見的就是國、城、聚落這些名詞。總體來講,大乘經典裡講到「國」的時候,就是每一個眾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總合在一起,即我們能夠覺知到的山河大地,和我們自己五蘊身的一切法合在一起,就是我們自己的「國」。這一切法中的某一類,若専門把它拎出來,這一類叫做「城」。這是「國」和「城」在大乘經典裡面所代表的意義。講到樹林的時候,就是說這一切法,這一類法裡面的諸多因素能隨因緣能夠生起應用,叫做「樹林」。這是關於經典中的名詞解讀。
講到「國中天人」和「國中菩薩」,首先要明白,「國」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覺知一切法總合在一起,是我們自己的國。至於「天人」和「菩薩」,準確來講是不一様的。 「天人」是因緣生法的,對世間一切法生起應用的時候,就叫天人。比如《華嚴經》不共別教行法,即住、行、向、地四位行法都是在天宮的四寳殿演說的,如果不能到達四寶殿,只是到達四天宮,這樣的眾生就是「天人」;只有到達四寶殿的眾生才能稱作是「菩薩」。所以,諸天人是指入世間應用,諸菩薩是智慧的生起。《華嚴經》四位行法在四天宮四寶殿演說,寶殿的部分就是菩薩法,天宮的部分就是應用法。
菩薩是自性法生起的,依於般若智慧生起的入世間應用叫菩薩。 「菩薩」這個詞來自「菩提薩埵」。 「菩提」和「佛」這兩個字在梵文裡面是同一詞根,「菩提」生長起來就是「佛」的種子。我們常講發菩提心,一定是內在生起的覺知力,才叫菩提心。 這是講到菩薩、菩提與佛的關係。「薩」是「薩埵」,是說我們生命本體生起來的般若智慧要能夠運用才叫智慧,不能運用的就不叫智慧。
從本體內在的覺知生起的知見和思惟能夠在世間加以應用,這個從本體角度講就是「菩薩」。所謂菩薩行法,或者是《華嚴經》的住、行、向、地菩薩道種智行法,講的就是依內在覺知力的建立,依般若智慧的建立,所生起入世間的行法,這是關於「菩薩」。只有進入菩薩位後,才能最終到逹無上正覺。
假如大家對《阿含經》、三藏十二部比較熟悉的話,就知道十二部中的《本生經》。這些原始佛教經典也講到「菩薩」這個詞,但不是針對所有人的,並不像在大乘經典裡面,講到菩薩到處都有。在原始佛教,「菩薩」這個詞最初是專指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修行,即站在釋迦牟尼佛果地上,來看他因地修行,稱為「菩薩」。
隨著佛教理論的不斷地完善和微細,一種理念開始建立,即認為當修行者把自己擺在菩薩的行法位置上時,將來成就的果地一定和釋迦牟尼佛是相等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修行者現在把自己擺在菩薩位,那麼將來的成就也會是無上正覺。
當這様的理論建立起來後,大乘經典就有了很多的菩薩行法。所以我們在解讀「菩薩」這個概念時,就要知道菩薩行法一定是依於般若智慧,依於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,是自內顯發的。這是「國中菩薩」的意思。所以對於生命中的一切法,能夠生起正知見、正思惟,能夠指導我們的行法,這就叫菩薩行法。
「天人」的意思,剛才我們說了,是因緣生法。如果內在生起之後,只看到菩薩行法的表現形式,對於那個表現形式,我們也可以叫做「天」,但從體上來說是「菩薩」。這是關於這兩個詞,微細來講是有區別的。
如果已經證得華嚴行法第七住位以後的成就,進入到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的時候,這時的「國中菩薩」與「國中天人」是一致的。所以要把這兩個分開,同時也要知道何時它們表現是一致的。
在《華嚴經》我們能夠看到,在十行、十迴向宮殿迎佛的時候,迎佛大眾裡面都有菩薩,表逹的是同様的意義。所以,有善知識推論出「國中天人」就是「國中菩薩」,這要看具體情況,如果不瞭解兩者背後的意義,籠統講他們是一致的,就不凖確。
問題後面提到的「他方國土諸菩薩眾」,也是經典裡面常常提到的,就是世尊在本處講法時,「他方國土諸菩薩眾」從十方雲集本會。「他方」這個詞有兩個方面的意義:第一個意義是指其他種性眾生的一切法,不是我們自己種性的一切法。
證得華嚴行法初住位、七住位,乃至於行位、迴向位的菩薩能入十方法界無有障礙,他是以什麼様的形式入十方法界沒有障礙的?十方法界到底在什麼地方?其實就是講菩薩能夠依照眾生的模式,即凡夫模式、聲聞模式、圓教模式、別教模式,以各種模式來生起自己的覺知與思惟,並生起世間的行法。當菩薩生起聲聞種性行法、生起別教行法的時候,乃至於到等覺位的時候,甚至生起凡夫法界一切法的時候,菩薩本身是不住在凡夫種性、聲聞種性的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菩薩進入到十方法界的時候,這個十方法界的眾生,實際也就是世間一切法。以那一種性呈現的時候,這一切法就叫「他方國土」。
所以「他方國土」不是講我們離開地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從自己家到另外一家,不是這個概念。 也就是說,經典中講到「他方國土」,不是「自他」的意思。凡是「自他」模式的,都是聲聞模式。這裡講到的「他方」是指種性的意思,當我們到逹十住、十行,乃至於到等覺位的時候,「他方」的意思,代表有所住的那些修行者的法界。這些修行者法界裡的一切法,對於華嚴菩薩道種智行法來講,都是他方國土。這是「他方」的第一個意義。
第二個意義代表因緣所生法。因為自己是住在清浄地的、住在金剛種性的、住在黃金為地的一切法清浄,是一切法無所住的報身世間。所以外在的一切因緣所生法,就叫「他方」世界。在《十地品》講到上首菩薩時,有一句經文講到這些菩薩皆是他方世界所來集,就是指因緣所生法的一切世間、一切法。到十地行法的時候,對於修行者來說,都是「他方世界諸菩薩眾」。